不要小看每天不斷對心的重復訓練,那會讓善願更加有力而穩固。

“一元善願”,是通過每天放一元錢到福慧罐,同時發出一個善願——發菩提心,祈願一切眾生暫時能得到世間的快樂,最終能得到永恆的成佛之樂。這對很多人來說,包括我在內,都是簡單易行、累積福報的好方法,也是培養感恩之心的妙方。

但這樣一年也就三百六十五元,為什麼不一次都放進去呢?因為一次放入,就沒機會發三百六十五次願力。

我們的心容易受習慣影響,越習慣的事情就越容易做到,也越容易歡喜,所以,如果每天能發願一次,堅持重復,願力就會更有力量、更加穩固。

也就是說,重點在於願力,而不是金額多少。
透過這個簡單易行的方法,就能訓練無價的菩提心,直至穩固並增長,意義重大。如果不了解這一點,有人就會覺得每天放一元太麻煩了,無法堅持下去。

以前的上師們說“發心容易,生心難”,要暫時發出菩提心比較容易,但要生起穩固的菩提心,其實是很難的。因為無始以來,我們習慣為自我而活,只要和“我”有關,包括自己和親友的利益得失,很自然會去爭取、去守護。正因為太習慣自我中心了,如果沒有經過長期訓練,我們的菩提心也只是口頭說一說,或心中隨意想一想,但內心真的生起了嗎?

以前有位博學的格西,利用黑白石子來計數自己的善惡念頭,為什麼要這樣做?因為沒有經過訓練的心,善念實在太少了。從古至今,有很多學識淵博、修行高深的大師,都是依照上師的教言,長時間精進實修,才真實生起了不造作的菩提心。
十一世紀的阿底峽尊者,當時已經是印度最受崇敬的三藏大法師,還克服了種種困難艱辛,從印度坐船十三個月,千裡迢迢到了今日的斯裡蘭卡,向金洲大師學修菩提心。他幾乎形影不離地跟隨著上師,遵照上師的教言,實修了十二年,最終生起了無偽的菩提心。一代大師都要如此精進,何況是我們呢?

所以,千萬不要輕忽每天的發願,不能小看一元善願的力量,這是個善巧方法。當我們能力有限的時候,只要每天記得放一元到福慧罐,並發出強烈的慈悲願力,一年三百六十五次的發心沒落下,長期堅持下來,功德利益也是無法衡量的。

每天放入一元,就是為了提醒自己發菩提心,慢慢地,菩提心會在心裡生根發芽,最後不需要這個罐子,也能自然而然生起。

手上拿著念珠,就容易養成念佛持咒的習慣。很多人說,念珠只是計數器,只要我有念就行了,何必計數呢?也有人說,這些形式和數字不重要,有沒有念才重要。
這是平時不念佛、不持咒的人,才會說的話。
凡夫的心容易散亂,雜念妄念很多,非常需要外在形式來提醒,才能長期專注而變成習慣,否則即使散亂了,自己都毫無察覺。

我自己就很清楚,即使身為師父,手上有沒有拿念珠,也會影響持咒的專注度與數量。只要沒拿念珠,雖然也會記得持咒,一旦思考事情,很快就會忘了,可是手上有了念珠,就會不停地念。

我們從小就習慣拿念珠持咒,就算有時是有口無心,但至少還是在念。我從六歲到九歲,大概都是如此,慢慢養成持咒的習慣。家人說我睡著時,還聽到我念蓮師心咒或六字大明咒,徹夜都在念。如果養成了習慣,自然就會這樣。

不要小看這每天訓練菩提心,久而久之,就會培養出利益他人的好習慣,不論是想法、語言和行為,很自然會為他人著想。


————嘎瑪仁波切開示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自由意志 的頭像
    自由意志

    自由意志的部落格

    自由意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